汉象环能:探路能源互联网落地中原新业态

河南日报   |   王晓鸽 费飞飞  |  2025-10-10

  □王晓鸽 费飞飞

  一个项目的落地,或将为产业变革开启新的篇章。

  在第十五届河南投洽会上,一批新项目成功签约。其中,外资科技企业汉象环能(深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象环能”)与郑州航空港区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展开创新实践,现场签署“能源互联网应用实践项目”合作协议。

  由汉象环能牵头,这一深度融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前沿理论与系列科研成果的创新业态,将在河南首次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为大力招引优质项目与优势企业,郑州航空港区做足了准备。招商团队不仅多次赴深圳前海与汉象环能深入洽谈,展现合作诚意,还安排专人全程对接,切实满足项目落地的各项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回应这份支持,汉象环能计划将承载公司创新科技核心、涵盖调度控制及电力现货交易功能的区域运营指挥中心落户港区,助力河南构建能源互联网新生态。

  汉象环能由此进入中原公众视野。作为一家外资控股的国际化企业,汉象环能长期深耕绿色低碳智慧能源领域的投资与运营。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它带来了什么?又为何选择河南?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能源互联网新生态“新”在何处

  随着“3060”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面提速。

  肩负国家重任的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应运而生。该院聚焦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路径——能源互联网理论及生态构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将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市场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体系。”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围绕能源互联网开展的大型储能规模化运营等理论研究已相对成熟,多能协同运营管理平台化等研究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实践。

  今年,国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储能等领域,进一步激发电力市场活力。然而,技术路线单一、商业模式不成熟、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产业发展。

  “‘多技术集成、生态构建与互联网化运营’正成为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业内专家表示,企业只有构建完整的能源互联网生态,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汉象环能率先构建起“源—网—荷—储—智”深度融合的“车网互动”生态系统。“我们全程参与该系统的平台化运营,以实现绿色电力价值最大化。”汉象环能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项目通过布局电动重卡充电网络,构建起稳定、可调度的“自有负荷侧”,为整个商业模式奠定了收益基础。

  项目的“能源互联网大脑”是一大亮点。这套由毕业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的汉象环能高管联合母校顶级技术资源合作开发的管理平台,能够协同响应电网指令与用户负荷需求,为“用户负荷与新能源发电时空错位”“新能源重卡充放电与电网互动匹配”等难题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在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技术人员看来,该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望推动行业实现深刻变革。

  新项目能为河南带来什么

  近年来,河南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生产与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今年7月,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伴随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壮大以及物流、采矿等领域电动重卡的普及,如何高效利用绿电、拓展消纳空间,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河南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在项目招引中展现出诚意与远见。”汉象环能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航空港区等地招商团队的专业能力、高效服务,给予企业极大信心,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经多方论证,汉象环能最终在众多竞争者中选择了河南、落子郑州航空港区。

  在郑州航空港区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一个标杆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港区高密度重卡充电需求,提升电网绿电消纳能力,还将推动多式联运绿色转型。”该负责人表示,后期项目计划联动区内新能源电池厂家,形成从零部件制造到绿电供应完整闭环,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去年起,汉象环能已在河南多地布局风电、储能、充电站等项目,覆盖豫北安阳、豫西洛阳、济源、郑州荥阳等区域。

  目前,林州、济源项目已完成招标;南阳高新区与郑州航空港区项目已完成全部前置工作,即将进入土地招拍挂阶段;新安县项目也在推进招标进程。未来,这些项目将以郑州为核心串联组成网,实现能源交易数字化运营,助推河南智慧能源产业升级。

  随着项目稳步推进,汉象环能正成为河南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将河南作为“产业旗舰”,汉象环能携手这片热土,共拓绿电新蓝海。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