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铺大塆风景秀丽。 新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于涛
“给我来两双鞋垫,虎头枕、虎头帽这些手工制品也各拿一件。”
10月1日,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游人如织。在“文创工坊”店内,一名来自武汉的游客看中了“90后”店主扶银廷家的产品。
田铺大塆,这个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依托当地古朴的传统村落和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遗址,为众多期待一场“红”“绿”交织深度游的旅客,提供了绝佳目的地。
村后山保留着刘邓大军在此战斗的遗址等,是游客重温烽火岁月、接受红色教育的核心场所。许多家长特意带孩子前来,在青砖黛瓦间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抬眼望去,蜿蜒的步道旁,革命标语、五角星等元素点缀其间。改造后的红色驿站、主题民宿,让游客在休憩时也能沉浸于红色文化氛围中。
除了“红”,田铺大塆的韵味也包含“绿”。漫步村中,石板路洁净,竹篱笆齐整,潺潺溪流穿村而过,美不胜收。
当地严格保护原有的村落布局和生态环境,对传统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青砖、黛瓦、土坯墙的豫南建筑特色。
“田铺大塆的活力,在于将‘红’‘绿’资源转化为深度体验。这里不仅是参观地,更是一个可以沉浸其中、互动参与的活力社区。”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
在这里,游客可以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在特定的场景中拍摄主题照片,来一场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
村里还引入创客小店和特色工作室,游客不仅可以挑选购买精致的文创产品,还能观摩产品制作过程并参与体验。
“节假日来就餐的客人特别多,根本忙不过来。我家农家乐一年的收入有一二十万元,在家就能挣到钱,特别高兴。”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的村民许秀青说。
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乡村经济。
目前,全村已开办20余家特色小店、23家民宿及11家农家乐。2024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00余万元。
古老村庄已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更富得了民的幸福家园。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